摘要:
数位采访对象在谈及海葬时,向中新经纬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近期,“福州对亡故居民海葬奖补3000元”“大连拟建海葬纪念广场”等话题引发热议,海葬,作为一种新型的殡葬方式,正出现在更多人的选择里。中新经纬与
正文摘要:
数位采访对象在谈及海葬时,向中新经纬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近期,“福州对亡故居民海葬奖补3000元”“大连拟建海葬纪念广场”等话题引发热议,海葬,作为一种新型的殡葬方式,正出现在更多人的选择里。中新经纬与几位曾选择将亲属海葬的亲历者及相关行业工作者聊了聊。目前,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福建省福州市、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市等多地推行免费海葬措施,本地户籍选择集体海葬还有1000元到6000元不等的海葬补贴。中新经纬以逝者家属身份致电北京市海撒工作办理点,东北义园办理处和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办理处电话长期处于占线中。北京市东郊殡仪馆办理处5日上午回应称,办理海葬需要报名后排队北京免费海葬排到2025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来源:中新经纬
“那天海面上有很多海鸥在叫,大家说,每一只海鸥代表了一位逝去的亲人。”“海是相通的,以后在任何一片海域都会想起亲人。”数位采访对象在谈及海葬时,向中新经纬表达了他们的感受。
近期,“福州对亡故居民海葬奖补3000元”“大连拟建海葬纪念广场”等话题引发热议,海葬,作为一种新型的殡葬方式,正出现在更多人的选择里。
为什么人们会开始选择海葬?背后的花费如何?中新经纬与几位曾选择将亲属海葬的亲历者及相关行业工作者聊了聊。
骨灰不是直接撒在海里,可以网上祭祀
“海葬不是直接抛撒骨灰,而是将骨灰放进降解罐里,沉入水里。”“近年来选择海葬的居民越来越多了,这背后跟政府的倡导和居民观念转变有关。”辽宁省沈阳市海葬服务大厅宣传部部长纪文博已从事海葬行业五年。他告诉中新经纬,他所在的单位是沈阳市海葬服务大厅,是沈阳市民政局唯一指定承接海葬的服务机构,属于非营利单位。
对于海葬活动,他表示,并不是所有单位和海面都可以进行的。骨灰倾倒海域有明确限制,个人也不具备资质,不能私自把骨灰倒向大海。
据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负责人此前介绍,一般由当地民政局或民政部门允许的殡葬服务相关单位向生态环境部申请,待审查批准签发“骨灰撒海许可证”后,才可以开展骨灰撒海活动。
就沈阳的情况而言,政府一直在鼓励海葬,沈阳市户籍的居民海葬是免费的,还可以获得一些补贴。由此,接受海葬的人也在逐年增多。“我们每年会在年初的时候计算好全年海葬日期,大概有五十多场。”纪文博说道。
纪文博表示,公众所认为的海葬就是把骨灰撒向海面存在误区。实际情况是将骨灰放进由陶土及海洋泥土烧制而成的可降解罐子里,顺着绳子沉到海底。可降解罐会在24小时内溶解,这样的方式不会污染海洋环境。
对于如何进行祭祀,海葬也有特别的措施。“我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可以报名参加每年的海葬活动,登船随行,我们会免费提供鲜花,但祭祀需要自行承担船费等。第二种是办理完手续后,我们会提供免费网上祭祀服务,家属可以网上祭祀,操作有点类似于‘QQ空间’,可以点击赠送鲜花,赠送祭品等,这些都是免费的。”纪文博说道。
“如果以后离开烟台,那就无人照料墓地”
对于海葬的具体流程及感受,来自辽宁省大连市的吴女士此前在社交平台上讲述了她参与自己公公海葬的全过程。她在与中新经纬的交流中表示,这遵从了公公的意愿。
“我公公今年1月中旬因为胃癌去世,3月22号那天进行集体海葬。他是个特别洒脱的人,对自己的身后事有明确的交代,不希望我们购买墓地。他说,我如果在包头就撒黄河,要是在大连就撒大海。”吴女士说道。
对于为什么选择大连,吴女士表示,因为她跟老公在大连生活,所以就跟公公说想带他回来海葬。“公公听到我们说这些就哭了。所以在完成海葬之后,我跟老公都在想,公公应该很高兴。他去世前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希望他之后能没有痛苦。”吴女士说道。
工作人员处理骨灰 吴女士供图
吴女士回忆道,海葬当天船上一共有二十多个家庭,来自全国各地,逝者的年龄也有参差。工作人员会先进行一个小小的默哀仪式,然后通知每一个逝者家属带着骨灰去甲板,由工作人员协助把骨灰装进降解罐,上面写好逝者姓名,与鲜花一起投进海面。
“在海葬现场,总体是较为平静的,有一个女孩一直在默默流眼泪,还有一个大姐,完成海葬的时候,趴在栏杆上放声大哭。我也掉了眼泪,在降解罐沉下去的瞬间,有真正告别的感觉。我们家的房子紧挨着海,我公公在最后弥留之际,我老公跟他说,以后我想你了,就从窗户上看看大海,就相当于看见你了。”吴女士说道。
来自山东省烟台市的李先生认为,海葬符合亡故父亲的想法,尽管这个决定并未与父亲商量过。他告诉中新经纬,作为烟台本地人,他自小就知道海葬,但身边认识的人却很少选择海葬。
对于为什么选择海葬,李先生表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不太喜欢传统的形式。传统的公墓购买后不是永久的,以后到期了还需要续。但以后如果离开烟台,那就会存在无人照料墓地的问题。二是经济条件不宽裕,海葬是免费的,当地政府还给了两千元的补贴,所以最后做了这个选择。
“我是单亲家庭长大,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去世得很突然,没有来得及交代自己的后事。但在我小的时候,他跟我说觉得海葬挺好的,不反感这种形式,所以我就帮他做了决定。家里人也有反对意见,要求跟爷爷合葬在一起,但都被我拒绝了。”李先生说道。
父亲的海葬证 李先生供图
与吴女士相同,李先生在回忆起海葬当天也表示,整个过程给他的感觉是平静的。他描述当时的场景道,父亲下葬的时间是2022年5月,那天雾蒙蒙的,船驶离港口,大概行驶了一个多小时。“船很摇晃,门会吱嘎吱嘎地响,一会打开一会关上。但是气氛没有想象中的沉重,大家都很安静,回程的时候也有聊天。”
对于以后祭祀的问题,李先生表示,烟台这边有一个海葬纪念碑,准备过几天去看看。“有时间的时候,我会在海边坐一坐,在海边的时候就会想念父亲,这是我的形式。”李先生说道。
烟台市2022年度海葬公祭仪式 李先生供图
有地方集体海葬已预定至2025年?
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要求因地制宜创新和推广更多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安葬方式。此后,全国各地相继推出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服务。
据中新经纬了解,海葬有集体公益性海葬与私人订制海葬两种不同形式。集体公益性海葬收费较低。目前,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福建省福州市、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市等多地推行免费海葬措施,本地户籍选择集体海葬还有1000元到6000元不等的海葬补贴。
但值得注意的是,集体海葬需要排队,也有部分地区存在户籍限制。根据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补贴办法的通知》,其中只针对选择骨灰海葬或者骨灰自然葬的北京市户籍亡故居民提供免费殡仪服务。
中新经纬以逝者家属身份致电北京市海撒工作办理点,东北义园办理处和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办理处电话长期处于占线中。北京市东郊殡仪馆办理处5日上午回应称,办理海葬需要报名后排队,目前集体海葬排到一年至两年后,免费海葬只针对北京市户籍逝者,外地户籍需要收费,每位登船家属380元。
此后,中新经纬向北京市部分开展海葬业务的公司致电,对方均表示,目前北京地区想要参与集体海葬需要排队,排期已到2025年。
中新经纬以消费者身份了解到,在部分地区有公司开展私人定制海葬业务,收费在千元至万元不等。
大连海葬服务中心中原海葬工作人员介绍称,与集体海葬需要电话预约登记、等待通知不同,独立海葬只需要电话预定,此后公司将提供接送服务,在确定海葬时间及细节后,交付30%的预约金。
从该公司收费来看,独立海葬包括3800元套餐与8800元套餐,都不限户口,面向全国客户。豪华套餐可提供市内接送,随行20名家属登船,还可以提供专属的海葬告别仪式和骨灰入罐仪式,并进行1对1协助投撒灵骨,提供线上免费祭祀平台等。
天海葬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北京及天津地区的海葬服务,包括基础海葬套餐与豪华海葬套餐,价格为3800元和6980元不等。“一对一包船出海,从咨询、报名到举行海撒,提供专业的策划及全程指导服务。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随时报名并举行海葬活动,最快可火化当日举行。集体海葬的报名已经到2025年了,但独立海葬随时都可以去,要报名的话可以早一点,四月份已经预定得差不多了。”天海葬工作人员说道。
而即使是在同一区域,不同公司收费也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天顺祥殡葬服务公司工作人员向中新经纬提供的价格表显示,该公司提供的海葬服务包括自驾套餐、温馨套餐、尊贵套餐三种,服务流程与收费标准不同,价格分别为5800元、9800元与13800元。“区别包括是否开车接送,还有车的型号、船的型号、船舱布置不同等区别。”工作人员说道。
专家认为海葬不会成为主流,需要配套纪念设施
从土葬、火葬到海葬等生态葬,殡葬方式为何转变?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癌症防治学会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宜安对中新经纬表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海葬,原因有二。一是土葬/墓葬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好的墓地很难买到;二是海葬是这些年推行的殡葬样式,有很强的时代感,也切合年轻人的求新、求变心理。
未来海葬会否成为大趋势?会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相冲突吗?对此,胡宜安认为,第一,在总量上,海葬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墓葬;第二,中国人“入土为安”的观念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深化,不一定葬“入土”才是“为安”,“入土”的本质是回归自然,那么,海葬同样达到“为安”的目的。
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理事长雷爱民也认为,尽管海葬之类的生态葬比较时髦,也受到了提倡,但是总体来说,这一类型的安葬方式还比较少的,不占主流。
“诸如海葬之类的安葬方式,最大的挑战是它留痕之地太大、过于宽阔,没有一个固定的特殊空间来让人纪念,所以它对普通人的思维是个巨大挑战,它很容易让人觉得葬了、骨灰洒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因此,海葬之类的生态葬,事后为逝者确立一个可以纪念的地方,或许才能真正实现生死两安。”雷爱民总结道。
文:王玉玲
北京免费海葬排到2025年相关阅读:
生态葬成为新选择:请把我埋在这棵树下、这片海里
这个清明节,姥爷手捧2岁外孙女小仙儿(化名)的骨灰,将她葬在了一棵桃树下。
换上可降解骨灰盒,家人期望小仙儿化作桃树,来年开出粉色的花。
开了25年海葬船的老船长陈琦也正忙碌着。在海上,他打开一封父母写给女儿的信,对着湛蓝的大海与滑翔的海鸥读了出来。当年女儿骨灰海撒于此,从此父母的心也牵挂于此。
这些年来,节地生态葬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选择——节地生态葬包括但不限于自然葬、海葬。两种形式都不留存骨灰,自然葬将骨灰埋于土中,海葬则将骨灰撒于海中。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自北京市民政局获悉,从1994年推行海葬、2016年推行自然葬以来,北京市共举办580余批次骨灰撒海活动,2.5万余份骨灰魂归大海,5000余人选择了骨灰自然葬。
清明时节,船长陈琦结束一天工作后,遥望大海,决定自己来日也要埋骨于海中。
他始终相信,在风吹过的每一片树叶里,天空落下的每一颗雨滴里,我们与所爱之人,终会相见。
遗愿:来于自然,归于自然
“柳条百尺拂银塘”,以此形容长青园,再合适不过。这个仿若公园一样的陵园,同时承载着自然葬、海葬、骨灰立体墙、植树葬等多种节地生态葬形式。
“随着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殡葬用地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是必然趋势”。贝壳财经记者自北京市民政局获悉,北京正大力推广各种生态葬方式。
什么是真正的节地生态葬?(北京八宝山礼仪有限公司)长青生命纪念园负责人许朝阳的理解更为熟稔——节地生态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在下葬后保留骨灰,比如骨灰墙、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另一种在下葬后不保留骨灰,使骨灰自然降解,也不建设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包括自然葬和海葬。
节地生态葬的官方释义。
早在1994年,北京就开始推行海葬。到了2016年,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新型生态安葬形式——自然葬应运而生。长青园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建设自然葬区域。
目前,北京八宝山礼仪有限公司可提供骨灰海撒服务,北京市太子峪陵园、北京市长青生命纪念园、北京市昌平区佛山陵园、北京市昌平区天寿陵园、北京市昌平区景仰园骨灰林管理处、北京市长安园骨灰林和北京市八达岭陵园等7个陵园可以进行骨灰自然葬。
走进长青园的自然葬园区,中央湖泊上,还未褪去黄色茸毛的小鸭子在湖面上觅食,湖旁垂坠着刚抽出嫩绿色枝芽的柳树。木质小道一旁是松柏,树下安置着几块大石,用以放置纪念物。
清明时节,长青园内春日暖风拂面,树上系着的祈福丝带飘起,风铃声清脆。四位家属走到一棵树下,男子将手中白色菊花放在树下石头上,女子则将带来的红色玫瑰干花瓣从包里拿出拆开,撒在石头上。思索了一下,又用手将花瓣拢出了形状,远远看去像一颗绛红色的心。
他们稍稍退了一步,并排站好,对着身前草坪,也就是老母亲埋葬的地方,鞠了三次躬。
一年又一年祭拜,他们眼看着长青园的植被愈发茂盛,妹妹嘴角上扬,“我们以后也要埋在这里,和老母亲团聚”。
长青园。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摄
许朝阳介绍,长青园在建设自然葬的第一年,安葬了1200余份骨灰。2018年建设二期后,可用于自然葬的土地达到5500平方米,可安葬骨灰总数量达到55000份。
他表示,如果家属提早属意自然葬,火化当天可以不购买骨灰盒,而是放进骨灰袋里。在业务办理点报名后,长青生命纪念园会根据当年工作安排和业务办理先后通知家属前来安葬。
安葬当天,长青生命纪念园服务人员将为家属单独举办相对私密、庄重肃穆的告别仪式,并将逝者骨灰放入专门的可降解骨灰坛中,以黑伞护送骨灰到葬区。此时的草坪已经按一定规格打好了直径约30厘米、深度约60厘米的穴位,家属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亲手将骨灰坛放入穴位中,撒入花瓣,填土并将草皮覆盖于穴位之上,安葬随之完成。
除了老人遗愿,对于一些父母而言,为孩子选择自然葬也是出于习俗。
小仙儿离开父母时,只有2岁8个月。
2月的一个下午,小仙儿在小区跑跑跳跳唱着《两只老虎》,一辆轿车左转弯不慎将其卷入车底。歌声和小仙儿的心跳停止在这一刻。
小仙儿离开第16天后,父亲来到九公山长城纪念林陵园(以下简称“九公山”)。按照家人讲究,小孩意外身亡,要深埋于地下,不能立碑,不能立坟头,只有树葬才符合要求。
树葬:人化为树 北松柏南桂花
不同于长青园的免费自然葬,小仙儿父亲到访的九公山,可以付费选择不同规格的树葬。
3月29日,贝壳财经记者前往近100公里外的九公山。尽管已经接近4月,但郊区依然春寒料峭,山脚下的山桃花刚冒新芽。细雨中,身穿黑衣的家属沉默不语,等待工作人员带领坐上陵园内摆渡车,前去祭奠亲人。
乳黄色建筑上镶嵌着白色圆形雕花,侧面伫立着数根高大的白色罗马柱,走进对开的棕色大门,进入了九公山接待大厅。工作人员介绍,九公山整体山场占地面积7500亩,目前开发了接近300亩,做成了七个园区,其中树葬主要集中在两个园区——功泽园和福泽园,规格不同,价格也拉开差距。
无论是双穴还是多穴,九公山的树葬都会默认配备墓碑和墓穴,除非亲属要求并写一份证明,陵园可以取消墓碑、墓穴,更换可降解骨灰盒。
乘坐摆渡车,贝壳财经记者抵达功泽园,看到尚有余地在开发,无名卧碑并排放好,中间使用白色栅栏隔开,松树、黄杨或红柳已经被种在卧碑后面,只到膝盖高,售价为56680元/套。
九公山。 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摄
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福泽园的树葬售价更高,根据双穴、四穴等规格不同,价格在8万元-20万元之间,八穴最高售价为32万元。
刚开春,福泽园的树木仍套着保护袋。这里的品种与功泽园无异,且无法完全根据心意更换树木,例如桂花树很难在北方存活,即使亲属自己购买树木,也难以实现桂花树葬。
正因此,树葬在品种方面也呈现出地域差异。
贝壳财经记者询问另一家树葬机构时,对方介绍,花坛葬收费7800元,树葬收费12800元,其中树葬只提供松柏,如果选择桂花树,需要增加费用至20000元。
而在记者了解到的南方城市,更为常见的植物还有罗汉松、榕树、含笑、福木、梅花等,而花葬的种类则涵盖了吉野樱、八重樱、流苏、金毛杜鹃、平户杜鹃、茶花等。
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摄
数十年来,李伯(化名)在这个行业浮沉,见证了植树葬的兴起和发展,他对此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
一棵大树深植于土地中,树冠多么遮天蔽日,树根就多么盘根错节。树葬与植树葬的本质不同,在于前者会将骨灰进行降解,最终人与树木融为一体,而后者追求永久保存逝者骨灰,树木只是逝者埋葬于此的地面标志物。一旦选择植树葬,骨灰会被装入极难降解的木质或陶瓷盒中,再套入水泥穴石穴内,穴埋入土地里,阻挡泥土,也阻挡大树的根系。
树根与石穴仿佛兽类与牢笼。树根永远在寻找出路,根系过于弱小时,可能因石穴导致枯萎,而某日根系过于发达时,石穴又可能被掀翻。
即使能和谐相处,树有寿命。小叶黄杨至少可以活20年,大叶黄杨则更不好养护,一旦死亡,更换树木,才发现树下的石穴已经歪了,“不便于树根交互,不便于树木养护,想做好,不容易”。李伯摇头。他认为,不设置墓穴的树葬,才是更加生态的选择。
魂归大海:骨灰定位东经117度、北纬38度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比自然葬更早进入人们视野的,是海葬。
从大门进入长青园,径直走去便是宽阔的小广场,这里矗立着海葬纪念墙。
蓝色背景的墙上,按照年份名列着早已数不清的姓名。不过,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自1994年起至2009年,数量极少,从2010年开始急剧攀升——这些姓名,是选择海葬的逝者。
海葬纪念墙。贝壳财经记者 吉喆 摄
进入4月,一名少年前来扫墓。他的长辈生前曾和人约定要一起海葬,2017年魂归大海。对于晚辈来说,这是一种更环保也更自由的方式。
“如果有一天我需要考虑自己葬在哪里,我不希望自己一直在同一个地方,归于海中,以后我想去哪,就跟着大海去哪”。长辈的选择潜移默化影响了少年的选择。
2021年12月,因为响应海葬,小景(化名)收到了青岛民政局发放的1000元红包,“感觉就像老姨给我发的红包一样”。那一瞬间,小景欣慰又难过。
小景的老姨去世后,小景代为操办后事。当时青岛大力倡导海葬,小景再三纠结与犹豫,还是选择让老姨“来于自然,归于自然”,由此联系了青岛海葬办并预约了相关事宜。
这一次,小景发现,海葬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加庄严、肃静。当天上午7时30分,小景与同行人来到殡仪馆领取骨灰和鲜花,将登船证佩戴在胸前后,坐上了前往码头的大巴。
小景仍然记得,当天的船稍微有些晃动,在庄严的仪式中,她将花朵和骨灰坛一起撒在了海中,骨灰坛在海面上漂浮了数分钟,仿佛在做最后的告别,随后缓缓沉入海底。
当天海葬的地理位置,仍被小景保存在手机中——那是老姨所在的地方。“海葬的过程让死者有尊严,我们很安慰,百年后,我也希望可以选择海葬”。小景感慨道。
小景供图。
而在更早的时候,选择海葬是支持国家的一种方式。
“母亲因为生我时难产,去世了”。清明时节,四兄妹在蓝色墙前找到了自己母亲的名字,最小的妹妹如今也已有68岁,提起往事仍然红了眼眶。1954年,骨灰起初葬在双塔寺公墓,随后迁到八宝山革命公墓。恰逢此时,兄妹四人看到八宝山革命公墓正在宣传海葬。兄妹们相信,既然国家提出了这种方式,倘若母亲在世,1939年入党的她也一定愿意支持党和国家的政策。
老大如今头发花白,却依旧清晰地记得那是1996年5月11日,雾蒙蒙的清晨,10辆黑色轿车一字排开,等待着家属。第一辆轿车专门留给逝去的亲人。
在花瓣和送灵的鸣炮声中,第一辆装着骨灰盒的车打头阵,10辆车依次点火启动,像鲨鱼鳍划开海面,向天津出发。
天津港登船后,兄妹们来到了公海区域,伴着花瓣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海中。
渤海湾东经117度58分40秒,北纬38度52分。时隔26年,老大仍然留存着当年颁发的海葬证明,上面清晰地记载着母亲骨灰海撒之处。
长青园记录显示,海葬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对北京市民免费,自1994年至今,北京共组织骨灰海葬584批次,播撒骨灰25068份,随行家属79426人。
船长陈琦供图。
同样约莫1996年,船长陈琦在大连也带着乘客出发了。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在大连星海公园晨练的人们忽然沉默地让出了一条道。陈琦走在最前头,后面人群有的捧着骨灰,有的穿着孝服,还有的拿着花忍不住哭。他们知道,这是船长又要带亲属出海了。
陈琦自1997年起受当地政府所托开始从事海葬,最初几年选择这种方式的人不多,他一年也就出海三五次。但这依旧改变了他的人生。
星海公园是陈琦更换的第6个码头。25年海葬生涯中,学生曾投诉殡仪馆让同学们“每天在哀乐中起床上课”,开发商曾投诉“他在这让我们房价都跌了”,与他同为竞争对手的船长倒是颇为高兴,孜孜不倦地告诉陈琦的每一位客人,“那可是拉过死人的船,你敢坐吗 ?”
事情悄然发生转变。不知从哪一年起,陈琦受到的阻力小了。去年某日凌晨,他妻子接到一个电话,“我来咨询海葬”。
“那么晚了,你帮谁咨询?”
“今年70多啦,帮我自己咨询”。
做了25年海葬,陈琦愈发意识到,海葬不仅仅是一次仪式,而是一个从事前教育延续至事后祭奠的过程。人还在世时,如何产生海葬的仪式和愿望,人过世后,亲人如何祭奠同样重要。
仪式感,是陈琦从家属身上多次感受到的真实需求。
早些年他用旅游船,没有空余地方让家属将骨灰盒替换为可降解骨灰盒,家属只能蹲在地上换。去年他曾接待一户人家,爷爷当了一辈子海军,选择安葬在大海,奶奶则希望陈琦的礼仪队能穿上海军制服为他送行,公司只能婉拒。
如今,陈琦还在海葬的流程上增加了让家属亲手放飞和平鸽的环节,湛蓝的大海上,和平鸽带着家属的思念向天空飞去,也为家属带来了慰藉。
“一定要给海葬的逝者和家属最后的尊重,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陈琦对海葬未来发展有着明确想法。
受疫情影响,陈琦送走的逝者从每年八千人下降到了四千人,但人们对于仪式感的需求仍然不减。陈琦准备将大规模集体海葬改为小规模包船,价格虽然由数百元变为了一千出头,但涨幅不算很大,海葬的环节更为私密,不少咨询者都透露了相关意愿。
作为生长在大海上的人,他听说如今科技已经支持将骨灰制成礁石,沉入海底成为鱼儿的家,自己正准备再加深了解。
提及环保,也有不少人担忧认为,骨灰中含有磷,如果燃烧不充分就投入海中则对环境不利,骨灰火化是否有标准,是否有人对完全燃烧进行检测 ?
对此,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主任魏童告诉记者,我国大多数殡仪馆在火化结束后,将骨灰单独收集,保持骨灰原状(块状)交于逝者家属,确保骨灰的纯净度,这也是火化师职业技能标准的基本要求。
遗体火化炉炉膛平均工作温度在800℃左右,最高达到1300℃。有机物全部燃尽,所剩都是无机物。按照火化师职业技能标准要求,遗体火化要达到完全燃烧,不允许出现未燃尽部分。“在燃烧充分的情况下,骨灰不会污染环境”。
网祭、代祭兴起:“隔空”看望亲人
当下举办海葬,其实并不容易。
受疫情影响,多地海葬活动暂停或减少。北京一名海葬推行机构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他们根据不同服务提供4800元至13800元的套餐,由于此前挤压人数比较多,目前预订海葬只能排期至2025年。
船长陈琦供图。
清明又至,相隔800公里,许朝阳和陈琦各自忙碌着。
贝壳财经记者自北京市民政局获悉,2022年北京市在首都之窗、市民政局官网均设置了“2022年清明节网上祭扫服务”专区,群众可登录点击,采取填写寄语、敬献鲜花、点燃香烛等方式进行网络祭奠,追思先人。
因故不能或者不愿到现场祭扫的群众,可通过清明节祭扫预约登记系统,申请由殡葬服务机构代为祭扫的方式祭奠亲人。
4月3日清晨,许朝阳开始了忙碌的一天。疫情开始后,长青园在每个清明节都为家属提供免费的代祭服务。服务人员会按照逝者家属的愿望,帮助家属代写寄语卡,找到对应的墓碑,清扫周边环境,全面擦拭墓碑,献上鲜花和寄语卡,向逝者行鞠躬礼。这个过程会全程拍照,发给逝者家属。
这样的事,长青园已经做了三年,甚至收到过家属的锦旗。
而在大连,陈琦也早早起床,洗漱后换上了最为正式的服装,开船来到海域。这一天,有350户海葬家属委托他代为祭奠自己的亲人。
家属们可以给陈琦寄信,将思念倾诉给逝者,让他代为转达,也可以在大连海葬纪念园这个网站上发照片、写文章。
已经将骨灰埋葬在树下或者撒于海中的亲属也忙碌着。写了信、寄了卡片,他们仍然会以各自的方式祭奠。
小幻(化名)的表弟在离世时要求树葬,起初家人对于这个要求挣扎了很久,对于他们来说,在隆重庄严的家族传统与年轻一代之间的新想法之间抉择,但最终,他们还是尊重了表弟的意愿。对家人来说,这个清明,既是踏青放纸鸢,也是缅怀。
小仙儿的父母则期待着更久以后——姥爷亲手埋葬了小仙儿,没有告诉父母具体位置,是害怕父母日日守候,驻足不前。
待那棵桃树枝繁叶茂,或许就是父母与小仙儿再见面之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