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眼睛一闭一睁,转眼间就到了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假日苦短,只有三天,可是你知道吗,古代的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融合起来,才有了今天的清明节。关于清明节的历史,你了解多少?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厚葬,并
正文摘要:
眼睛一闭一睁,转眼间就到了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假日苦短,只有三天,可是你知道吗,古代的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融合起来,才有了今天的清明节。关于清明节的历史,你了解多少?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厚葬,并将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民间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老百姓把扫墓延长到清明节。朝廷也正式规定,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起放假。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从2008年起清明节开始放假,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其实是三个节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眼睛一闭一睁,转眼间就到了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
假日苦短,只有三天,可是你知道吗,古代的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融合起来,才有了今天的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历史,你了解多少?一起来看看吧!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
那时候还是晋国公子的重耳因躲避祸乱流亡他国,大臣介子推不离不弃,始终追随左右。
后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但介子推生性淡泊名利,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
为了逼介子推出山相见,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誓死也不下山,最终被烧死在山中。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厚葬,并将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民间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
而我国清明扫墓的传统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孟子·齐人篇》中,提到有一个齐国人经常到东郭坟墓间乞食扫墓的祭品,被其他人耻笑。
由此可见,在战国时期,扫墓习俗的盛行。
到了秦汉时期,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中这样记载,御史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那天,“还归东海扫墓地”。
唐玄宗更是将寒食节扫墓定为当时“五礼”之一。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老百姓把扫墓延长到清明节。
朝廷也正式规定,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起放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就是描写当时清明的场景。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取代寒食节的呢?
那是在宋元时期,清明节将祭祖扫墓、寒食节风俗与上巳节踏青等活动相融汇,人们在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清明节,还增加了踏青、放风筝等野外健身活动。
在明媚的春光里,人们在祭拜祖先之余,驰行于青绿山野。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从2008年起清明节开始放假,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清明节的来源,就说到这里吧。
来源:文化溯源
#网络中国节·清明#
清明节其实是三个节日相关阅读:
清明节不失为一个育儿良机,家长别忘了将清明节的习俗讲给孩子听
清明节的来临,让不少人开始忙活起来,不仅要准备上坟祭拜需要的物品,还要准备清明节的节日特色小吃食材等等。
但是话又说回来,毕竟清明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内容自然是比较丰富的,比之春节也毫不逊色。
不过,在大家都为了过清明而忙活的时候,小齐的爸爸却并没有将精力全部投入到节日中,而是化节日为“家教课”,带着孩子领略清明节的魅力。
“马上就要到清明节了,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爸爸问小齐。
对于清明节,其实小齐也是非常耳熟的,但要是具体说清明节的由来,小齐记得并不是十分清楚,只隐约有些印象:
“清明节是纪念介子推的节日。”小齐回答,随后,小齐还向爸爸讲起了关于介子推的故事。
“古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外逃达19年,而在这些年中,介子推就一直陪伴着他,后来重耳归国成为晋文公,想要奖赏介子推,但是人家深居山林不要奖赏,结果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受赏,但是介子推却死也不出来,最终葬身于山上。”
小齐顿了顿,喝了口水继续说道:“晋文公看到他死了,就很伤心,于是就给介子推建庙祭祀,并且下令每年的这一段时间就要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
而百姓们为了纪念他,也形成了在野外祭祀的习惯,最终演变成了寒食节,而寒食节就是现在的清明节。”
说完之后,小齐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似乎在说“看我懂得多吧”。
爸爸看到小齐将寒食节的故事说得头头是道,于是便摸了摸孩子的头,夸孩子知道的确实很多。
但是,话锋一转,爸爸继续说道:“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身不假,但清明节并没有这么简单哟,你说说之后清明节是如何演变的?”
小齐听到爸爸这么一说,顿时就有点懵了,对于清明节的由来,小齐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寒食节了,难道说清明节在之后还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吗?
小齐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清明节有什么由来,于是便摇了摇头,而爸爸则告诉小齐:“其实,寒食节在唐宋时期,与清明节、上巳节发生了融合,最终才形成了我们现在过的清明节。”
“在唐朝的时候,朝廷直接颁布敕令,让‘寒食同清明’,于是寒食节就和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融合在了一起。
而到了宋朝之后,因为上巳节和清明节经常挨着,所以人们慢慢的将这两个节日一起过,最终上巳节和清明节就进行了二次的融合,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清明节。”
听到爸爸的解释,小齐恍然大悟:“怪不得清明节有那么多不同的习俗呢,原来它是三个节日汇聚在一起了,所以才会变得那么丰富多彩。”
“那么,你知道清明节的习俗都有哪些吗?”爸爸问小齐。
小齐想了一会儿,说道:“清明节要上坟,还要植树,还要去野游,还可以放风筝,还有团子吃。”
“小齐真厉害,清明节的主要习俗,确实是这些。”随即,小齐的爸爸又将每个习俗详细的讲了一遍。
“上坟,就是扫墓祭祖,过节的时候全家人到墓园给我们的先祖扫墓、祭拜,一是寄托我们对于已逝长辈的哀思,二是讨一个吉祥的寓意。比如‘让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等等。”
“这不是迷信吗?”小齐问道。
“这可不是迷信,而是传统文化,它是重要的仪式,它展现出我们对于亲情的重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可不要将这种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仪式与迷信混为一谈。”爸爸解释道。
随后,爸爸继续说起了清明节的其它习俗:“除了上坟之外,我们在清明节还会去踏青、放风筝、植树等户外活动,它们分别源于上巳节和寒食节,不过现在这些习俗的含义慢慢的发生了改变,成为了人们亲近大自然的行为。
比如咱们到清明节的时候不就经常会到郊区放风筝、赏花、野餐嘛,其实就是这些习俗与现代行为相结合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让你更好地去了解大自然,你不是通过野游认识了很多花花草草嘛。”
小齐听到爸爸的话,感觉爸爸说得好有道理。
“清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多节日特色食物,比如说咱们这里就会做团子吃,但是在其他地方,还有很多其他好吃的,像是清明饼、艾糍、艾叶粑粑等等。上次咱们不就一起做了一次清明团子吃嘛。”爸爸接着说道。
“我还记得呢,清明节做好吃的很有意思,今年的清明咱们要做什么呢?”小齐听到要做清明节的特色美食,也是一脸期待。
“等爸爸学习学习,看看哪种适合,到时候教你一起做。”爸爸回应道。
结语
清明节,其实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给孩子讲一些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帮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孩子的通识知识储备等),带孩子体验一下清明节的节日气氛(感受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丰富孩子的生活,提高孩子的积极性等),和孩子一起学习一些清明节的习俗(在实践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活跃孩子的思维等),让孩子得以全面成长。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